苏州城隍庙

全部景区
进入导游

苏州府城隍庙位于现在的景德路,始建于明洪武三年(1370);吴县城隍庙在府城隍庙仪门之西,长洲县城隍庙在府城隍庙仪门之东,创于明万历二十三年(1595)。现存府庙工字形犬殿等古建筑为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城隍,地方的保护神,一般都是生前有功于民的人死后加封的,地方行政长官死后奉为当地城隍的也很多见。苏州城隍神最早的是著名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。

他被封吴地后,将经战争毁坏的苏州城整修为都邑,大治宫室,以至于太史公见了后也感叹“盛矣哉”。所以唐以后将他奉为苏州城隍神。

城隍的职责不仅要在冥冥之中守卫城池保佑百姓,还要监察阳间的官吏是否清正廉明,赏善惩恶,所谓“鉴察司民”。地方上每遭水旱疾疫天灾人祸,都会到城隍庙焚香祭祷。所以,明清两代官员上任,头一件事便是去祭拜城隍。

祭拜城隍的地点就是城隍庙,位于现在的苏州市景德路94号,这可是江南著名道观之一。元末曾毁于战火,明洪武年间在古雍熙寺的废基上新建了苏州府城隍庙、吴县城隍庙,形成十分壮观的古建筑群。相传这座古寺的前身还是三国东吴周瑜的故居。

现在的城隍庙由山门、仪门、城隍殿以及寝宫堂组成,其主殿——城隍殿工字形布局颇具特色,又称“工字殿”,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明初城隍庙古建筑之一。庙内景点有“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”碑、“姑苏城图”碑、千年古银杏等。

在修缮一新的苏州城隍庙内,同时立碑供奉的还有10位城隍神,分别是唐代大诗人韦应物、白居易、刘禹锡,北宋文学家范仲淹、文天祥,明代的周忱、况钟、任环、张国维,以及清代的汤斌,他们先后曾任苏州地方长官,清正勤政,颇有政声。

吴中民俗每年清明、中元、十月朔三节的城隍庙最为热闹。家家户户都要酬香祈愿,祝祷风调雨顺健康平安。届时城隍出会,祭祀于虎丘厉壇,城中男女老少有的为消除罪衍就充作囚犯,身负枷锁,执香跟随,时称犯人香。

一路上人流如织,鼓乐震天。七里山塘舆马塞道舟舫鳞集。路边的店肆里刚做成的麻胡饼和欢喜团热气腾腾,孩子们央着大人买五颜六色的纸泥糊面具、旋转的不倒翁,邻家阿嫂和卖梅花格篾丝篮的小贩讨着价钿……

就在传说中的“鬼节”里,苏州人却得到了最世俗的快乐。

关于城隍庙还有一则趣闻,抗战时,日军空袭苏州,从飞机上往城隍庙位置投下一枚炸弹,正巧被后殿西北角的榆树托住。更巧的是那棵榆树的一根树杈正顶住了炸弹的引信,没让炸弹爆炸。

不但城隍庙幸免于难,周围的百姓也都安然无恙。当时,大家都说是城隍老爷显灵保佑,小日本敢对城隍庙扔炸弹,不会有好下场。

目的地概况

门票信息

门票:免费

交通

公交:乘坐公交33、262、301、305路至察院场站下。

地址: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景德路94号

最佳旅游时间

四季皆宜。

小贴士

城隍庙工字殿是全国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明初城隍庙古建筑之一,也是苏州唯一的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早期殿堂建筑,工字形布局亦颇具特色。

《三横四直图》碑,在城隍庙工字殿后殿西次间前檐墙上。清嘉庆二年立。正面镌《重浚苏州城河记》,载嘉庆元年八月至次年五月,吴中官绅商民募捐筹款,全面疏浚苏州城内河道始末,由江苏巡抚费淳撰文,王文治书丹,刘恒卿刻石。背面绘刻苏城河道图,显示以“三横四直”七条贯穿全城的干流为主的河道分布体系,并以传统的立面画法在平面图上标出城垣及重要桥梁、寺观、衙署的位置,较准确、形象地反映出清代中叶苏州河道纵横、桥梁密布的水城风貌。图的上部刻有盛林基撰并书的《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说》,长达1200多字,详述了“三横四直”的起止分合,纠正了方志所载的某些谬误,补充了史书记述的部分缺漏。图的左下角另刻有附记数行,说明疏浚河身总长、开挖土方量和共费银两数。图碑对于研究城市建设史具有重要价值。